
在楊成武將軍紀念館珍藏著一張特殊的黑白照片,照片旁邊有這樣一行文字:“1939年11月,白求恩經聶榮臻批準趕到第1軍分區甘河凈醫院,參加搶救傷員的工作。圖為楊成武(中)與白求恩(右一)在黃土嶺戰斗前線的合影”。
圖為楊成武與白求恩合影。
這張珍貴的照片,客觀而生動地記錄了百戰將星楊成武與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深厚的戰斗友誼。
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38年初,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白求恩率領醫療隊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
1938年8月起,白求恩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在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堅持敵后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里,他經常冒著槍林彈雨、到戰火紛飛的由楊成武任司令員兼政委的第1軍分區檢查和指導醫療工作。工作中,楊成武和白求恩幾乎無話不談,他們之間建立了真正的革命友誼,成為很要好的朋友。
1939年11月,白求恩經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批準趕到第1軍分區甘凈河醫院,“一切為傷員著想”,廢寢忘食地搶救傷員。11月5日深夜,白求恩從戰地醫院拖著因搶救雁宿崖戰斗傷員而身體受到病毒嚴重感染的疲憊身軀,趕到第1軍分區司令部,和楊成武商定立即動員民兵和群眾想方設法趕制前線急需的“500副夾板、1000副繃帶,還有擔架、拐杖……”等一大批救護器材。第二天中午,楊成武陪同白求恩前往驗收器材。白求恩非常滿意,高興得連連點頭:“好!好極了!讓我把傷病員的感謝轉贈給你,我親愛的楊!”在和楊成武共進簡單的午餐后,白求恩率醫療隊跋涉35公里,在臨近火線的孫家莊小廟里開設戰地搶救所搶救傷員……
楊成武覺察到白求恩不顧傷痛,發著高燒,堅持留在前線指導戰地救護工作,很是關切。白求恩態度堅定:“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我是來工作的,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span>
在楊成武的安排下,白求恩很快就在孫家莊附近的一座山神廟里,開始了搶救傷員的工作。這時,他感染的病毒,已經擴散至全身,體溫升高,但他卻說:“不要擔心,我還可以照樣工作”,仍連續工作十七八個小時。11月7日,黃土嶺戰斗打響,白求恩聽到前方傳來炮聲,斷定有激烈戰斗,一定要到前線去。當時天下著雨,山路泥濘,他在連日高燒39度以上,病情逐步加重的情況下,折根樹枝做拐杖艱難地奔赴戰地醫院,堅持為重傷員做手術。
楊成武在黃土嶺戰斗間隙前往看望白求恩,苦心勸他停止手術,返回后方醫院檢查治療,可白求恩說:“戰士們是為反法西斯作戰而負傷的,我不能見死不救!”任是說什么也不肯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第二天拂曉,楊成武帶著聶榮臻“那就轉達我的命令,并告訴他,病情好轉之后,我會批準他重上前線的”命令趕到山神廟時,白求恩還在為多救活一個戰士,多保住戰士的一條腿、一只胳膊而緊張地工作著……白求恩堅持給一個重傷員做完手術之后已經站立不穩了。楊成武含淚扶著他躺在擔架上,派最好的擔架隊員和一個警衛班,讓他們帶上剛剛繳獲的奶粉和罐頭,趕緊把白求恩送到后方醫院治療。
楊成武沒有想到,這竟是他與白求恩的最后一別。1939年11月12日,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白求恩在唐縣后方醫院與世長辭。
在晉察冀邊區的艱苦戰斗和生活中,楊成武和白求恩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1970年10月,中國和加拿大建交,白求恩這個名字逐漸成為中加兩國友誼的象征和紐帶。許多加拿大人正是通過了解白求恩進而了解新中國的,他們通過白求恩的事跡加深了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白求恩生前的朋友、親屬和他的支持者、崇拜者都成了中加友好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在中加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白求恩也成為中加友好最響亮的名字……
文章作者:郭添陽